我们一直广泛地用“阿拉比亚人”这个名词去通称阿拉伯半岛上所有的居民,不问他们居住在哪一个地区。现在,我们必须把他们分为南方的阿拉比亚人和北方的阿拉比亚人。北方的阿拉比亚人,包括中部阿拉比亚的纳季德人。茫茫的沙漠,把阿拉比亚分为南北两部,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也就分为南方人和北方人了。
北方的阿拉比亚人,大半是游牧民族,以“毛屋”为家,他们的故乡是希贾兹和纳季德;南方的阿拉比亚人,大半是定居的,他们的故乡是也门、哈达拉毛(现通译为“哈德拉毛”)和沿海一带。北方人所说的是《可兰经》的语言,即非常优美的阿拉伯语;南方人所使用的是一种自己所有的历史悠久的闪族语、赛伯伊语或希木叶尔语,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语很类似。北方人和南方人,都是地中海长头种族的成员。但是南方人中间还有不少沿海人种的要素,他们的头是圆的,与亚美尼亚型(喜特人或希伯来人)类似。他们的特征是宽腮颊、鹰嘴鼻、平颧骨和丰富的毛发。他们可能是由东北从海道侵入南方的外来民族。南方的阿拉比亚人,是首先著名于世的,他们曾发展了自己的文明。北方的阿拉比亚人,直到中世纪时代,伊斯兰教诞生以后,才走上了国际舞台。
赛伯伊人的脸型采自D. H. Müller, “Südarabische Alterthmüer”(Hölder-Pic
展开剩余67%阿拉比亚人始终记得并且意识到这种民族上的区别,这由他们自己的传统的谱系学可以看出。他们把自己先分作两大族:绝种的阿拉伯人(bā'idah)和现存的阿拉伯人(bāqiyah)。绝种的阿拉伯人,包括赛莫德人、阿德人——都是在《gu兰经》上有名的——泰斯木人和哲迪斯人。赛莫德人是一种历史上的人民,萨尔恭二世(现通译为“萨尔贡二世”)的楔形文编年史中曾提到他们,一般古典作家称他们为特莫德人。阿德人在古代的哈达拉毛大概是兴盛过的。谱系学家把现存的阿拉伯人再分为两个种族:道地的阿拉伯人(‘āribah)和归化的阿拉伯人(musta‘ribah)。在他们看来,道地的阿拉伯人,是指盖哈丹(现通译为“盖哈坦”,即《旧约》上的约坍)的子孙也门人而言的,他们构成本地的种族;归化的阿拉伯人,是指希贾兹人、纳季德人、奈伯特人、巴尔米拉人而言的,他们是以实玛利(即易司马仪)的后裔阿德南的子孙,他们是到阿拉伯地方来入籍的人。传说中的盖哈丹和阿德南,使人想起阿拉比亚人有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区别。先知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后,那些奋勇地起来支持他的麦地那人,原籍是也门,穆罕默德的宗族——古莱氏人——却是北方的种族尼萨尔人。东部叙利亚的加萨尼人和伊拉克地方希拉城的莱赫米人,原籍都是南方。
这两个阿拉比亚种族之间的鸿沟,从未消除。这种由来已久的区分,即使在YISILAN教把阿拉伯民族表面上统一起来之后,依然是很明显的。
阿拉伯半岛像一个很厚的楔子一样,插在最古的两大文化发源地——埃及和巴比伦——之间。印度的旁遮普或许是第三个文化中心,阿拉伯半岛位于旁遮普和西方之间。阿拉比亚虽未处于单河流域区或双河流域区的河滨文化的范围以内,却未能完全避免那些文化的影响。但是它的文化,基本上是本地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属于海滨文化的范畴。阿拉比亚东南隅的人民,可能是最古老的三大商业中心——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旁遮普——的中间人,而使那个介于东西之间的大海(阿拉伯海)按照他们的名字而命名。
非洲与阿拉比亚的接触,有三条路线:在北方的,是西奈半岛上的陆路;在南方的,是曼德海峡的水路(相距只有15英里);在中间的,是一条陆路,沿瓦迪哈麻麻特而行,在底比斯附近,与尼罗河曲相对,在库赛尔地方与红海相接。最后的这条路线,是主要的中央路线。在埃及第十二王朝时代(约当公元前2000—公元前1788年),有一条运河,在比勒贝斯北面,把尼罗河与红海上端联系起来。托勒密人曾修复这条运河,历代哈里发也重开过这条运河,而加以利用,直到1497年发现绕好望角而至印度的水路以后,这条运河才废置了。这条运河可以说是苏伊士运河的先河。
古代埃及人所描绘的阿拉比亚人(前者约当公元前2000年,后者约当公元前1500年)
古代埃及人所描绘的阿拉比亚人
(前者约当公元前2000年,后者约当公元前1500年)
采自G. Elliot Smith, “The Ancient Egyptians and the Origin of Civilisation”(Harper & Bros.)
发布于:浙江省股票配资最新平台2024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