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存堆到7亿㎡,工地塔吊还在转?一句话戳破:房子早不是用来住的
走在街头,一边是中介门店贴着“特价房急售”的海报,一边是新工地的塔吊转个不停——这两年的房地产市场,总透着股“魔幻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着:2025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还在7亿平方米上下晃悠,光住宅就有3.2亿平方米没卖出去;二三线城市不少楼盘开盘几年,房源还剩一大半,消化周期拉到20个月以上。可为啥开发商还在不停拿地建房?温铁军教授早说透了:“买房的人不一定是为了住。”这话里的门道,才是解开谜题的钥匙。

先看清:房子到底“过剩”到啥程度?
说房子过剩,不是空口白话,是数据堆出来的“实锤”。
从2021年开始,商品房待售面积就像坐上了慢涨的电梯:2021年超5亿平方米,2022年涨到5.64亿平方米,2023年直接冲至6.81亿平方米,2024年更是摸到7.53亿平方米的高点。哪怕2025年政策发力去库存,上半年销售有点回暖,待售面积依旧没下7亿平方米。
这堆“没卖掉的房子”里,住宅是大头。2023年末3.2亿平方米的待售住宅,要是按每套100平方米算,相当于320万套房子空着。在二三线城市,这种过剩更直观:有的小区交房三年,入住率还不到30%,晚上亮灯的窗户没几户;有的楼盘开盘时热闹,过了半年再去看,售楼处里冷冷清清,置业顾问都坦言“卖得慢,压力大”。
就连一线城市也没完全躲过。北京、上海的待售面积虽比二三线少,但高房价把不少刚需挡在门外——动辄千万的首付,让“买房住”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奢望。按常理说,供大于求,开发商该歇一歇了吧?可现实是,不少城市的近郊还在冒新工地,塔吊、水泥罐车忙得不停,新楼盘的广告照样刷满地铁和朋友圈。
反差感:库存高,为啥工地还不停?
开发商不是“傻”,而是盯着另一波“需求”——不是用来住的,是用来“投资”的。
在2023年的行业会上就点破过:“房子过剩是针对居住需求说的,投资需求不一样。”对投资者来说,房子早不是“遮风挡雨的窝”,而是和股票、基金一样的“资产”。他们手里有钱,专挑优质房源囤:比如一线城市的核心地段、带景观的大户型、配套好的高端住宅,哪怕单价高,也愿意入手——要么等涨价转手,要么租给高收入人群收租。
就像2024年,万科、绿地这些大房企还在联合拿地,专挑大城市的潜力板块。他们算得很清楚:虽然刚需市场冷,但投资客对“好房子”的需求没减。有个深圳的投资客就说:“我手里3套房子,都是地铁口的大户型,哪怕现在行情一般,租金也能覆盖月供,等几年涨了再卖,稳赚不赔。”
除了投资客,政策也在“推”着开发商建房。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卖地的钱是填补财政窟窿的重要来源。2022年全国土地成交面积14.42亿平方米,2023年11.5亿平方米,哪怕同比降了,供应也没断。2024年自然资源部出了政策:去化周期超36个月的城市暂停新增住宅用地,这反而让开发商慌了——怕以后没地拿,赶紧在“能拿地”的城市抢资源。
更现实的是,开发商“不建房不行”。不少房企背着巨额债务,要是停下施工、不拿新项目,资金链很容易断。2021到2023年,虽然有房企项目延期,但只要能拿到地,并购、开工就没停——毕竟只有“继续建房卖钱”,才能还上银行贷款,维持企业运转。
深层逻辑:房子早成了“经济链条的一环”
温铁军的话,其实还点透了一个更深的问题:房地产早不是“盖房卖房”这么简单,它绑着地方财政、房企生存和投资市场,成了经济链条里的关键一环。
对地方政府来说,土地是“硬通货”。2022年虽然土地成交面积降了37.5%,但不少城市还是靠拍卖优质地块补充财政;2024年中央设3000亿元再贷款帮地方消化库存,也是为了让土地市场能“转起来”。要是开发商不拿地、不建房,地方财政的压力会更大。
对开发商来说,“囤地”是为了“活下去”。他们赌的是“长远机会”:大城市人口还在流入,经济恢复后居住需求会上来,现在储备土地,将来才能有项目卖。就像2025年存款准备金率降了0.5个百分点,市场多了1万亿元流动性,公积金贷款利率也调低了,不少开发商立马行动——政策一松,就有新工地冒出来。
就连投资客的心态,也在推着市场走。虽然2025年投资客比以前谨慎了,但对“优质房产”的热情没减。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哪怕总价高,还是有人买;带学区、带景观的大户型,出租、转手都方便,成了投资客眼里的“硬资产”。这种需求,让开发商有底气继续建“高端盘”

现在咋样了?市场在变,但逻辑没完全变
2025年的房地产市场,其实已经在调整了。政策发力去库存,超50个省市跟进公积金降息,有的城市对刚需买房给补贴;开发商也开始“挑着建”,不再盲目拿地,而是聚焦优质项目——比如一线城市的小户型刚需房、二线城市的改善盘,尽量避开难卖的“远郊盘”。
投资客也冷静了些,不再像以前那样“扫货”,但手里的优质房产还是舍不得抛;刚需群体则更理性,盯着价格和配套,没优惠不轻易下手。待售面积虽然还在7亿平方米上下,但去化速度比以前快了点,二三线城市靠“特价房”“送装修”也消化了一部分库存。
可本质上,“买房不为住”的逻辑还没完全变。只要还有人把房子当“投资品”,只要土地财政和房企债务的关联还在,开发商就不会完全停下建房的脚步。未来的关键,可能是怎么让“居住需求”重新回到主流——比如建更多刚需房、保障房,让房子回归“住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增值工具”。
下次路过工地,看着转个不停的塔吊,不妨想想:那些钢筋水泥堆起来的,到底是给人住的家,还是一笔笔等待增值的资产?这或许,才是理解当下房地产市场的关键。
股票配资最新平台2024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