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创电气,这名字听起来跟什么“智能冷链”、高精尖科技沾边,但最近要说话题度,完全妥妥在资本圈站到了C位。
三年准备,几番辗转,削掉募资、调整上市板块,现在终于要在北交所迎来“终极大考”——上会审核,谁能不操心点?
可别说故事还挺复杂,里面的矛盾点多得让人看着直皱眉头。
精创电气和北交所这场“面试”,到底是如愿以偿,还是会被现场花式盘问给拦在门外?
咱先来拆点谜团吧。
说精创电气是“家族企业”,一点不夸张。
大股东李超飞直接拿着44.66%股份,李敏是配偶,也捏着28%多。
女儿李小凡也有点份额,父母加孩子,合计逼近八成。
董监高层也由他们“轮流上阵”——总经理、董事长、副总、你叫得出名字的高级职位基本都有李家人边上飘着。
这种企业结构,看着牢靠,但在公开市场上其实挺让人“多想两句”。
别的不说,家族控制,话语权一把抓——有些投资者会担心管理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是不是还跟家里厨房似的,说改就改,说分蛋糕就分。
这种情况,A股上可不少老人家吃过亏。
精创电气原本野望着创业板,琢磨着冲“高配”赛道。
两年上市辅导,结果一纸新规下来,说净利润要过六千万。
翻翻他们的年报,2023年扣非净利润4983.9万元,离门槛还差一截。
你说今年能不能直接暴涨补齐?数据也没能一下子飞跃。
于是乎,精创电气果断掉头奔向北交所——这还真是能“及时止损”,懂得看风向的战术。
转向北交所是不是就稳了?其实也没那么轻松。
一家冷链设备、电气智能控制器搞研发的公司,光有想法还远远不够。
现实考验下,除了业绩和创新能打分数,合规问题才是真正的硬杠。
土地用途跟规划证上的写的不一样,这事儿南北交所审核都不会放松。
精创电气前几年把原本属于科教用地的地,直接盖了厂房,搞生产试制。
3号楼用作研发、办公还说得过去,5号楼“智能实验楼”其实就是生产车间,根本现实与规划不符。
一个小问题?当然没那么简单——公司承认自己“违规违法但不重大”,但谁看着这字眼心里都发虚。
咱不就是看个上市审核嘛,怎么地都得按规矩出牌——《土地管理法》摆在那儿,你不能自己改玩法。
规定写得清清楚楚:“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要改就得审批。
没批下来,直接先干起来,就是硬性违规。
铜山规划局倒是出具了证明,说精创电气“用地不算重大违规”,正常用地不搬不拆,也不罚。
看起来挺宽容,但文件跟法律有出入——这种“有点模糊”的地带,岂能视而不见。
虽然后来土地用途整改完成,变更成科研和工业用地,算是补全了手续,可整个过程你说能让人放心吗?
还有个关键问题不得不说。
这块地以及上面盖起来的建筑物对精创电气的利润贡献巨大。
据说上半年相关净利润占到公司总利润的九成多——几乎公司核心生产业务全靠着这块“原本违规”的地块支撑。
更要命的是,公司此轮上市募投要做的智能产线升级、仪表研发中心,还都是在这土地上搞。
你要真说合法合规的基础稳如老狗?这话北交所估计还得再追问。
其实这类问题并不是头一次见,其他排队上市的企业同样有类似经历,但谁让精创电气这块地顶了公司业绩大头,审核时恐怕格外“辣眼睛”。
再看看募资规模,精创电气也是被“锤”了几轮。
最早递材料上来的时候说能募2.5亿,后来响应问询,直接砍掉三成降到1.75亿,营销网络建设硬生生被剔除掉。
有人觉得这也挺明智,毕竟市场环境收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也有人嘀咕,资金少了会不会影响项目落地效果,公司战略规划是否还按原路线进行。
不过现实是,想要上市,先花点小钱买安全,通过问询大考才是头等大事。
说回审查重点,北交所对精创电气最纠结的,除了土地这一档,还有研发内控的可靠性。
咱都知道,创新是硬指标,咱精创电气确实挺积极——平均研发投入每年两千八百多万,专利也搞了两百项,发明专利占二十七。
但没法忽视,跟同行比,研发投入比例还真不算高。
同样期间别家都飚到百分之八、十,精创电气这头刚过六个点。
这差距,确实让外界和监管机构都有点“狐疑”。
是不是数据归集不细致?有没有把生产成本混进研发费用里?实际创新成效有多大?
你要问这些问题,没人能轻易糊弄过关。
问询中,北交所连着要求公司把组织架构图、职责划分,用工变化等全都摊开讲,还查工资归集到底有没有“算错账”。
试制组工资到底算进研发还生产?工时统计系统怎么做?内部管理到底稳不稳?
精创电气自己也老实招认,以前工时核算确实不够精确,试制组跟研发的界线模糊不清。
好在上市前临时补漏洞,搞了一级一级的审批,还有电子表格细算工时,试制组以后也并到技术中心,工资全归研发费用,就差没“画押担保”了。
其实要说,这种临阵磨枪的补救,效果能有多稳,谁说得准?
内控有瑕疵,好在他们也承认并且整改,但别忘了大市值公司如果基础内控不扎实,后期有可能爆出大问题。
反过来想,其实监管更愿意看公司主动交代问题,努力修补,也不必因此就一票否决。
不过谁都希望看到啥?长期的管理水平不只是短期补救,而是点滴积累,日常运营的稳扎稳打。
你说是不是?
细数下来,精创电气上市之路,可谓是“满天星斗,脚下有坑”。
家族企业,权力集中;土地用途整改,好像有点“先斩后奏”;募资缩水,是不是影响发展都要打个问号;研发内控,临时补救到底经不经得起市场的检验——种种问题,是不是能成行,真不用唱衰也不能捧杀。
对精创电气来说确实是关键期,入市后能不能实现业绩新突破,也不是一句“上市就万事大吉”能概括。
实际上,北交所本身就是新兴板块,定位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审核标准既灵活又严格。
如何在灵活与合规之间平衡,是监管和企业都头疼的事。
精创电气算是典型案例,此番闯关既是他们自己的“大考”,也是北交所制度的“试金石”。
如果能顺利过会,对于市场生态来说是优化,也是给广大家族企业提供一个范式。
但如果被卡,多半是警示,合规红线、内控底线都不能松懈一分。
资本市场本就是“风高浪急”,谁也不能抱侥幸心理。
回头看看这几年上市故事,许多企业不是死在业务上,而是倒在合规、内控乃至小小的土地证。
精创电气这一路,也反复被“追问”,可见监管层对细节的执着。
话说回来,这种“严格但包容”,其实也是A股进步表现。
毕竟市场越透明,越规范,投资人才更敢投、敢买、敢持有。
所以,精创电气到底能不能成功上会,咱这里不下结论。
毕竟审核当天,谁知道会不会突然冒出新问题呢?
但至少这一路整改和追答,已经给后来者提个醒:合规、内控、业绩,都是“上市三大铁律”,缺一样都迈不过门槛。
最后甩个话题——你觉得家族企业进入公众市场,最大的挑战到底是什么?治理、内控,还是别的什么?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股票配资最新平台2024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