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旧唐书》与《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前往监狱视察。当时,监狱中关押着三百九十名即将被处决的死刑犯,这些人已犯下重罪,然而,唐太宗心中不禁产生了一丝怜悯。尽管这些人应受法度制裁,但毕竟他们依然是活生生的生命。唐太宗便询问在场的死刑犯:“你们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 他的话语中流露出了一种对他们命运的深切关怀。
其中,一名犯人跪倒在地,悲切地说:“我家中有年老的母亲和妻儿,如果能再见他们一面,我死而无憾。”这一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湖面,激起了其他犯人的共鸣,他们纷纷跪下,向唐太宗请求同样的机会。面对这一情景,唐太宗心中深感不忍,决定让这些将死之人回家探望亲人。这一决定令在场的大臣们感到忧虑,他们认为这些死刑犯既然犯下如此重罪,放他们回家极有可能再也无法回来。对此,唐太宗并没有动摇,而是坚决地做出了决定,答应让这些犯人回家与亲人团聚,并且要求他们在来年秋天必须按时回监服刑。
唐太宗亲自亲录监狱中的囚犯,安排他们的归家事宜,并告诫他们:“你们若想回家见家人,必须在秋天来临之前如期归监,若违约,便是悔过之失。”于是,这些死刑犯带着对唐太宗仁慈的感激,回到了家中,与亲人们度过了一个最难忘、最珍贵的春节。尽管他们明知归监之后面对的将是死亡,但他们答应了唐太宗的条件,决定按时返回。经历过这短暂而充实的团聚,他们内心充满了对皇帝的感恩,也明白只有履行承诺,才是唯一能报答唐太宗恩德的方式。经过漫长的思考,他们深知,既然已许诺必定按期归监,便不能失信于人。于是,到了秋天时,三百九十名死刑犯竟然没有一个人失约,全部按时回到了监狱。这种现象,堪称奇迹!
展开剩余57%唐太宗得知这一情况后,内心充满了欣慰。他深知,人人都有善恶两面,而人性的善与恶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转变。那些死刑犯能在此期间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已经足以证明他们已经悔过自新,变成了更加守信和忠诚的人。基于此,唐太宗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决定全盘赦免这些死刑犯的罪行,并允许他们重新回家。这一仁慈之举令唐朝的百姓深感敬仰和感动。
这一事件也被白居易在其新乐府诗《七德舞》中深情歌颂,他在其中写到:“死囚四百来归狱”,通过这一句诗,传递出唐太宗仁爱之心。除了这一次,唐太宗的仁爱之举可谓屡见不鲜。例如,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十一月,唐太宗东征归途中途经易州(今河北易县),易州司马陈元寿进献了一批新鲜蔬菜。这批蔬菜的取得不易,因为北方十一月的寒冬早已严寒至极,陈元寿为了献给唐太宗这些新鲜蔬菜,竟然动员百姓在房屋内的炕上种植蔬菜,“使民于地室蓄火种蔬”。然而,唐太宗得知这一情况后,坚决拒绝了这批蔬菜,并立即免去了陈元寿的职务,因为他始终认为,扰民的事情绝不容忍。他对百姓的关怀,体现出他为政的原则。
许多人对于唐太宗的仁慈行为有不同看法,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其《纵囚论》中曾对唐太宗放死刑犯回家过年这一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唐太宗此举带有沽名钓誉的成分。然而,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唐太宗不仅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登基后也通过推行改革、爱民如子、励精图治等措施,推动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他不仅虚心纳谏,举贤任能,也使得国家呈现出空前的安定与富强,最终成为“天可汗”,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因此,我认为唐太宗的仁爱之举绝非作秀,而是发自内心的宽厚与慷慨。他的气度与智慧,远超常人所能理解。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最新平台2024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